刻画生命的《战马》

来源:王晶作者:系统管理员点击量:1819时间:2013-09-21

       “我越来越相信,问题不在于形式的新与旧,而是刻画出生命。”

       ——契诃夫《海鸥》


        看完舞台剧《战马》(War Horse)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迟迟没有动笔,总在想如何来描述这部戏。从故事上讲?从创作形式上谈?还是只说说木偶戏?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讲讲这部戏是怎样刻画出生命的吧。对于戏剧,我想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创作背景

        《战马》由英国国家剧院创作于2007年,同年10月首演于国家剧院奥利弗剧场。 英国国家剧院也称为皇家国立剧院,这所坐落在泰晤士河南岸的剧院于1963年建成,是在老维克剧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悉 数历任艺术总监为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任期((1963–1973); 彼得•霍尔爵士(Sir Peter Hall)任期(1973–1988);理查德•艾尔爵士(Sir Richard Eyre)任期(1988–1997); 特雷弗•那恩爵士(Sir Trevor Nunn)任期(1997–2003); 尼古拉斯•海特勒爵士(Sir Nicholas Hytner)任期(2003–至今)。在那恩爵士担任艺术总监之前国家剧院主要以莎士比亚和传统经典剧本为创作基础,从1997年可以说是国家剧院的转折点,1997年5月, 工党在英国大选中的胜出,布莱尔出任首相,随着布莱尔的上任,坚定的工党支持者那恩也开始执掌国家剧院。这位担任过音乐剧《猫》和《悲惨世界》制作人,在他的带领下,国家剧院重新对观众进行定位,主要在演出内容和价位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革,使其剧院逐渐走向平民化,也将音乐剧首次引进了国家剧院。那恩在任期间,虽然在经营方针上广受非议,但毋容置疑,是他树立了国家话剧院的亲民风范,也同时开拓了创作思路,并且在后续的接任者中得到延续和发展。此后创作的多元化,成为国家剧院的风格。《战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也可以说《战马》是英国国家话剧院成立至今最为成功的一部商业制作。

        从文学到舞台

        儿童文学《战马》由迈克尔•莫尔普戈(Michael Morpurgo)创作于1982年,在英国可谓家喻户晓,曾获得当年的惠特布莱德奖亚军,舞台剧正是改编自这部作品。小说以一匹叫“乔伊”的农场马作为第一人称,讲述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寻马经历。战争爆发后,阿尔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生计,不得不将乔伊卖做军马。“乔伊”被用来向前线运输军火物资,虽历经惊险,但还是落入德军之手。此时,得到一个法国小女孩与祖父的悉心照顾才幸免于难。“乔伊”回到了英军战壕,与主人阿尔伯特短暂相聚,他们再次分离。而小艾米莉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祖父答应她一定会为她找到心爱的战马“乔伊”,后来艾米莉的祖父了解到阿尔伯特对“乔伊”付之生命的爱时,愿意以区区一便士把“乔伊”卖给了阿尔伯特。战争结束了,阿尔伯特骑上“乔伊”,缓缓行走在回乡的路。概括地讲,故事通过了“乔伊”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展现在战争之下人性中的美好。

        不过,是众多因素才促使小说家完成了这部《战马》,成长于二战后伦敦的迈克,他的家庭成员也曾经历过战争,他深知那种人类的创伤,他对众多诗人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深感兴趣,也受启发于本杰明•布莱顿(Benjamin Britten)的《战争安魂曲》(War Requiem)、保罗•纳什(Paul Nash)和斯坦利斯宾塞(Stanley Spencer)有关战争题材的绘画作品。1975年当他和妻子从肯特搬到德文郡时,建立了一座教育慈善机构,为城里的孩子创建了一座农场,给他们提供与农场接触的机会。也正是在约克附近的一个酒吧里他遇见了一位经历过一战的老人,那时迈克正在准备动笔创作一部有关以马的视角讲述战争的故事,这位老人包含着泪水告诉他了一个有关一匹战马的故事…

        迈克尔说:“从一开始写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情是,怎样通过马的视角,以及遭受这场战争(任何战争)的人们,如何看待这种普遍性的人类苦难?当然,动物们也同样遭遇着这一切,也参与到了这场战争。通过马的视角,我能够更加走进那位购买它以及给它训练的士兵的世界里,我能够走进那位擒获他并把它带到法国农场照料它的德国人生活里。我能够随着它的故事、它的足迹,体验它所生活的那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当然在德文郡与孩子们相处的多年生活,更让我深知孩子与动物的情感是怎样的!”

        尼克•斯塔福德(Nike Stafford)(编剧/改编剧本)在谈到将小说《战马》搬上舞台上时说:“你拿着一本书,人们通常是以自己的方式在阅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他们可以再回头去看,可以再琢磨,你可以花很多的时间去阅读它。但你将一个故事放在舞台上,就只能讲述2个小时15分钟。当你阅读到第一人称的故事,通常你很难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舞台剧本。它也不大可能成为舞台剧。所以在改编时我置身局外以第三人称,看所有的角色时,想象着让他们更加适应这个故事。所以,当乔伊从一个叙述者变为一个角色时,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性挑战。但对于这部戏我们核心要体现的是把它放置在人类的堕落、口是心非、虚伪的场面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一种致纯的情感。”

        英国国家剧院总监尼古拉斯•海特勒(Nicholas Hytner)在谈到这部舞台剧改编时也说到:“迈克尔的这部小说可谓是儿童文学里的经典,但改编成舞台剧是具有十分的挑战。因为小说里有大量的角色,众多地点,时间跨度六年,而且以一匹马为第一人称来讲述这个故事。将这部小说改编成舞台剧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Handspring木偶剧院参与这部戏的创作是我们制作这部戏的初衷也是核心思想。

       木偶制作

        正如国家剧院创作总监所言,在这部戏的创作伊始,核心的思路便是想与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合作一出人偶同台的舞台剧。这个木偶剧团,1981年由毕业于南非开普敦米氏美术学院的四位学生创立。起初他们只为儿童创作木偶剧,之后也开始创作成年剧目。现在两位合伙人阿德里安•科勒(Adrian Kohler)和巴里斯•琼斯(Basil Jones)经营着这家公司。他们的创作足迹遍布世界各大艺术节,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法国埃维戎艺术节、 美国肯尼迪中心等。这家位于南非的木偶剧院,集创作、研发和生产于一体,就像一个艺术家庭,这里集结了艺术家、设计师、戏剧人、表演者、技术人员,在项目制的基础上产生合作。 也可能正是由于聚集了这么多人才,在创作思路上才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在《战马》之前他们的创作就在西方戏剧圈具有不小的知名度。

        《战马》中所有木偶马纯属手工制作,木料、生产、组装均在南非完成。每匹马都与真实马匹比例相仿,剧中马的结构通常分为马头、马颈、马身、四肢及马尾。木质的整体结构,结合半透明材料的皮层,具有流动性的关节构造,灵活的肌腱,类似于越野滑雪杖的架构链接着马蹄,马蹄敲击地板时,发出与真实马蹄近乎一致的声音。这些都尽一切可能地开发了马的动态精髓。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马耳有单独的控制机关,一种类似自行车刹车式的内部装置。在表现马的喜、怒、哀、乐时你还能见着马耳的微妙变化,以及马咀嚼时的状态。用皮革制造的马尾,也有单独的控制机关,由演员操纵。马身体部分的任何微妙的动作都是对马情绪的最好体现。此处便能看出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