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12日,国际舞美组织(以下简称OISTAT)技术委员会年会暨“剧场技术教育与课程体系”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国际舞美组织、中国舞美学会及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上海市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重点实验室及上海舞美学会承办。来自中国舞美学会、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舞美学会、美国剧场技术学会、加拿大剧场技术协会、台湾剧场技术协会、瑞典剧场技术协会、德国剧场技术协会、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孟加拉国卡达戏剧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埃及剧院舞台设计与技术中心、国际舞美组织俄罗斯、匈牙利、菲律宾、荷兰、捷克、塞尔维亚中心、广州大剧院、广州话剧团、上海文化广场等单位的16个国家和地区50余位国内外剧场技术专家、舞台美术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开幕式于4月10日上午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举行,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主任伊天夫主持,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兼上海戏剧学院演艺中心主任王履玮代表韩生院长及上戏师生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
会议期间,OISTAT技术委员会前任主席Ivo Kersmaekers代表全体技术委员会成员做主题性发言。他指出“剧场技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委员会最重要的宗旨,Ivo介绍了剧场技术教育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剧场信息资料库、剧目制作快捷模板、剧目制作风险评估、制作成本核算形式、国际标准项目和剧目创新发明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专业副教授John Mayberry结合他任教的舞台技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介绍了整个加拿大剧场技术教育模式。他认为,学校除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外,应允许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犯错,并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看到错误的后果;不仅如此,让学生在校期间尝试先前毫无经验的岗位,期望学生在全新的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充分理解学校希望他们从中获得什么,也是约克大学所致力发展的方向。除了培养技能,加拿大剧场教育体系更为看重的是在培养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成为有求知欲、专注、懂得如何成功且能随时随地处理新情况的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张旭前瞻性地介绍了“魔幻剧场”与传统剧场的差异性,他认为“魔幻剧场”更具实用性、空间利用的灵活性、剧场的教学功能性。荷兰剧场高级咨询顾、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教师Gerbrand Borgdortf则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荷兰剧场教育的不足,从与毕业走向剧场工作的学生探讨交流,分析了当下荷兰剧场技术教育的利与弊,他认为课程设置则应更偏向实际且细化种类,不应泛泛而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戏剧学院项目制作经理、原太阳马戏团技术总监Gerry van Hezewyk根据他本人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培训技术人员的经验,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的滨海艺术中心培养技术人员时设置的课程体系。他认为,在没有剧场可供实践的情况下,短期的职业培训远远不足以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必须要把培训放在资源充足的国外获得实践经验。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系主任李威教授则全面介绍国戏舞台美术工程设计与管理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出除常规课程以外,高校必须依托国外、国际高水准的舞美工程与管理机构、企业、剧院,强强联手进行课程教学,使学生参与整个制作流程,促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斯坦福大学戏剧表演研究系、灯光设计师Michael Ramsaur教授则站在灯光设计师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对剧场技术工作者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教育一名优秀的灯光技术工作者;国际舞美组织荷兰中心技术委员会的Laura Van Haperen更为详细地介绍了舞台技术的发展对剧场技术人员提出的新使命;著名灯光设计师沙晓岚结合上海陆家嘴案例,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当舞台灯光遇见建筑照明》;当选为新一任国际舞美组织技术委员会主席的助理教授Romana Boskovic介绍了自身参与的项目《Scentec——剧场技术人员及舞台监督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她认为因根据不同水平的舞台技术人员设置不同的技术课程。
与会代表致认为,当今演艺市场呈现的多元化、数字化为艺术院校培训人才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此次研讨会,专家们分享了教学经验,在聆听各国专家的演讲及与与会人员交流中带来新的启发。
会议期间,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张旭、空政文工团一级舞美戴延年、上海舞美学会副会长许晓明、石士昌、广州大剧院技术总监刘建臻、广州话剧团灯光设计师孙伟明、国家话剧院一级评论、《舞台美术家》副主编关登辉,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教师、剧场管理专业2013级师生代表等就中国剧场教育现状及如果发展培养未来剧场技术人才展开深入研究与探索。座谈会上,大家将视角集中在当今国内剧场专业人员的匮乏与国外剧场先进管理理念的对比、技术人员接收知识面狭义等几个突出问题。舞美系系主任王履玮认为剧场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分为剧场技术应用与服务意识的培养。
本届年会同步举办了上海戏剧学院设施设备参观、课程观摩;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演出《中国戏曲的台前幕后》观摩等系列活动。组织参观了上海戏剧学院四个剧场——上戏剧场、端钧剧场、新空间及黑匣子。与会专家零距离感受了音乐剧专业毕业班学生的《红男绿女》音乐剧的彩排,并参与了新空间装台过程。除此以外,与2013级舞美系剧场管理专业新生的面对面交流,让他们对国内剧场技术课程体系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会议期间,上戏还特别安排了一个特殊的环节。作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渠道——与会专家在浦东某社区剧院欣赏了由上戏戏曲学院学生带来的《中国戏曲的台前幕后》演出,嘉宾对中国戏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对学生的表演赞不绝口。演出结束后,嘉宾们颇有兴趣地跑上舞台,纷纷拿起高胡、笛子等中国乐器模仿演奏。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为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师生带来了四场精彩的工作坊:美国剧场安全首席咨询顾问Erich Friend“剧场安全实务”工作坊;美国斯坦福大学戏剧学院教授Michael Ramsaur“灯光设计”工作坊;加拿大约克大学戏剧系副教授John Mayberry“演出制作”工作坊;美国圣荷西州立大舞台设计教授Jim Culley“儿童音乐剧舞美设计”工作坊。工作坊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同学踊跃提问,并于工作坊结束后多次与其交流,就中西文化的教育理念、课程构建、国外学生文化生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14国际舞美组织技术委员会年会将会议地点定在了上海戏剧学院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今年是技术委员会的主席换届选举年,在会议期间,在上海戏剧学院诞生了新的技术委员会主席——来自塞尔维亚博学多才的助理教授Romana Boskovic。此次国外与会人员中,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表示非常喜欢上海,非常喜欢上戏的学习氛围,喜欢了解不同背景的中国学生。与今年卸任的国际舞美组织技术委员会Ivo先生告诉我们,通过接触,他们从热情的上海戏剧学院师生中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文化精神,这与他先前所想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并表示时间太短,以后会常来。会议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舞美系徐晨子、图:舞美系 任海华)
会议期间,OISTAT技术委员会前任主席Ivo Kersmaekers代表全体技术委员会成员做主题性发言。他指出“剧场技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委员会最重要的宗旨,Ivo介绍了剧场技术教育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剧场信息资料库、剧目制作快捷模板、剧目制作风险评估、制作成本核算形式、国际标准项目和剧目创新发明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专业副教授John Mayberry结合他任教的舞台技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介绍了整个加拿大剧场技术教育模式。他认为,学校除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外,应允许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犯错,并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看到错误的后果;不仅如此,让学生在校期间尝试先前毫无经验的岗位,期望学生在全新的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充分理解学校希望他们从中获得什么,也是约克大学所致力发展的方向。除了培养技能,加拿大剧场教育体系更为看重的是在培养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成为有求知欲、专注、懂得如何成功且能随时随地处理新情况的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张旭前瞻性地介绍了“魔幻剧场”与传统剧场的差异性,他认为“魔幻剧场”更具实用性、空间利用的灵活性、剧场的教学功能性。荷兰剧场高级咨询顾、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教师Gerbrand Borgdortf则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荷兰剧场教育的不足,从与毕业走向剧场工作的学生探讨交流,分析了当下荷兰剧场技术教育的利与弊,他认为课程设置则应更偏向实际且细化种类,不应泛泛而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戏剧学院项目制作经理、原太阳马戏团技术总监Gerry van Hezewyk根据他本人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培训技术人员的经验,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的滨海艺术中心培养技术人员时设置的课程体系。他认为,在没有剧场可供实践的情况下,短期的职业培训远远不足以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必须要把培训放在资源充足的国外获得实践经验。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系主任李威教授则全面介绍国戏舞台美术工程设计与管理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出除常规课程以外,高校必须依托国外、国际高水准的舞美工程与管理机构、企业、剧院,强强联手进行课程教学,使学生参与整个制作流程,促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斯坦福大学戏剧表演研究系、灯光设计师Michael Ramsaur教授则站在灯光设计师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对剧场技术工作者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教育一名优秀的灯光技术工作者;国际舞美组织荷兰中心技术委员会的Laura Van Haperen更为详细地介绍了舞台技术的发展对剧场技术人员提出的新使命;著名灯光设计师沙晓岚结合上海陆家嘴案例,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当舞台灯光遇见建筑照明》;当选为新一任国际舞美组织技术委员会主席的助理教授Romana Boskovic介绍了自身参与的项目《Scentec——剧场技术人员及舞台监督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她认为因根据不同水平的舞台技术人员设置不同的技术课程。
与会代表致认为,当今演艺市场呈现的多元化、数字化为艺术院校培训人才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此次研讨会,专家们分享了教学经验,在聆听各国专家的演讲及与与会人员交流中带来新的启发。
会议期间,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张旭、空政文工团一级舞美戴延年、上海舞美学会副会长许晓明、石士昌、广州大剧院技术总监刘建臻、广州话剧团灯光设计师孙伟明、国家话剧院一级评论、《舞台美术家》副主编关登辉,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教师、剧场管理专业2013级师生代表等就中国剧场教育现状及如果发展培养未来剧场技术人才展开深入研究与探索。座谈会上,大家将视角集中在当今国内剧场专业人员的匮乏与国外剧场先进管理理念的对比、技术人员接收知识面狭义等几个突出问题。舞美系系主任王履玮认为剧场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分为剧场技术应用与服务意识的培养。
本届年会同步举办了上海戏剧学院设施设备参观、课程观摩;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演出《中国戏曲的台前幕后》观摩等系列活动。组织参观了上海戏剧学院四个剧场——上戏剧场、端钧剧场、新空间及黑匣子。与会专家零距离感受了音乐剧专业毕业班学生的《红男绿女》音乐剧的彩排,并参与了新空间装台过程。除此以外,与2013级舞美系剧场管理专业新生的面对面交流,让他们对国内剧场技术课程体系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会议期间,上戏还特别安排了一个特殊的环节。作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渠道——与会专家在浦东某社区剧院欣赏了由上戏戏曲学院学生带来的《中国戏曲的台前幕后》演出,嘉宾对中国戏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对学生的表演赞不绝口。演出结束后,嘉宾们颇有兴趣地跑上舞台,纷纷拿起高胡、笛子等中国乐器模仿演奏。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为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师生带来了四场精彩的工作坊:美国剧场安全首席咨询顾问Erich Friend“剧场安全实务”工作坊;美国斯坦福大学戏剧学院教授Michael Ramsaur“灯光设计”工作坊;加拿大约克大学戏剧系副教授John Mayberry“演出制作”工作坊;美国圣荷西州立大舞台设计教授Jim Culley“儿童音乐剧舞美设计”工作坊。工作坊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同学踊跃提问,并于工作坊结束后多次与其交流,就中西文化的教育理念、课程构建、国外学生文化生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14国际舞美组织技术委员会年会将会议地点定在了上海戏剧学院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今年是技术委员会的主席换届选举年,在会议期间,在上海戏剧学院诞生了新的技术委员会主席——来自塞尔维亚博学多才的助理教授Romana Boskovic。此次国外与会人员中,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表示非常喜欢上海,非常喜欢上戏的学习氛围,喜欢了解不同背景的中国学生。与今年卸任的国际舞美组织技术委员会Ivo先生告诉我们,通过接触,他们从热情的上海戏剧学院师生中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文化精神,这与他先前所想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并表示时间太短,以后会常来。会议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舞美系徐晨子、图:舞美系 任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