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领军人的新开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08浏览次数:878

5月20日—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等众多国家元首出席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此次峰会文艺演出的舞美设计,便是上海电视舞美设计领域的领军人丁力平先生领衔完成的。就在这台备受瞩目的演出在全球观众面前亮相之际,丁力平舞美设计作品研讨会也于5月10日在沪召开。
    丁力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毕业后,进入上海电视台工作。在数十年的设计生涯中,他主持承担了大量国际级、国家级及省部级大型活动的舞美设计,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闭幕式、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庆典文艺晚会、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开闭幕式,以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戏剧奖颁奖典礼等。此外,他还为一大批电视节目进行了舞美设计。近四十年来,丁力平呈现了共计1000余件设计作品,成为海派电视舞美设计领域公认的代表性、标志性人物。
    此次研讨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蔡体良,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周本义,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张旭,戏曲频道艺术总监张文龙,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晓明、《舞台美术家》副主编关登辉、《E演》学刊副主编方军等来自京沪两地的与会者,便围绕着丁力平的舞台设计展开了学术研讨,并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主题:
一、设计风格与艺术品位
    力平艺术上的成长与成熟,几乎与改革开放后共和国电视事业的突飞猛进同步,其作品本身就见证了我国电视舞美行业的发展历程。时代为丁力平创造了宝贵的机遇,而丁力平的设计作品也以其对时代整体风貌的敏锐把握,走在了各个时期的前列,成为极具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并对这一领域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丁力平的舞台设计作品充分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历史沉淀中所形成的融中西、融古今于一体的海派艺术特色。这一特色使丁力平的舞美设计在充满奇思妙想的同时,更具有了大气、精细、雅致的风格,为海派舞台艺术增添了靓丽的色彩。丁力平呈现的视觉形象既具有很强的艺术样式感,又极富内涵,完美地做到了技艺道的统一。他善于抓住主题,从核心切入,“不择手段”,不拘一格,无所不用其极,因而总是能带给人们惊喜。
    尤为难得的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年代以及电视这个“快餐化”的行业中,丁力平的设计却透露出一股深沉隽永的书卷气,甚至带有一种诗人般的气质。他的设计作品很好地体现了艺术对于“这一个”的要求,在迄今为止的上千件设计作品中,从不复制或“抄袭”自己,始终保持着艺术探索与创造的激情,将每件作品都当作艺术品而不是职业化的“任务”来对待,并把这股激情融入简洁流畅的创作风格中,使其作品自始至终都流淌着灵动之气。
    同时,与会专家们还特别注意到了丁力平舞美设计中的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他的舞美设计无论是在相对狭小的演播室环境中还是在大型露天条件下,总是能与电视镜头的切换很好地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舞台设计与电视语言往往是一对矛盾,但丁力平长期以来对电视的镜头特点作了潜心的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展开舞美设计,从而使二者较好地融为一体,而不是相互形成冲突。
    其二,丁力平在不同时期呈现的设计作品,都能让人看到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鲜明印记。八十年代,知识竞赛等益智类节目刚刚在我国电视屏幕上兴起时,丁力平便在当时上海电视台推出的一档节目中,创造性地运用升降技术让参赛选手在人们的注视中缓缓升起,处于计时器的中央,以完成60秒钟的答题。这一设计既有效地营造了紧张的现场气氛,又别具一格,给予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近年来,多媒体在舞美设计中异军突起,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丁力平的舞美设计同样娴熟地融合了多媒体技术,但又绝不花里胡哨,迷失舞美设计的本质,变为毫无内涵的“炫”的堆积。
二、个性特点与教育背景
    对于丁力平舞美设计所取得的成就,与会者认为有两个内在因素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为人处事上说,丁力平沉稳、内敛、低调,在名利面前保持了淡定平和的心态。由于他时常领衔重大活动的舞美设计,因此总是要直接面对国家领导人、市领导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可贵的是,丁力平既能谦虚地听取吸收各方的意见与诉求,又能充分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平等地对待团队中的各个合作者。出于对艺术的虔诚与敬畏,尽管数十年的积累使丁力平早已对上海各个主要演出场所的技术参数了如指掌,但每次接到设计任务后,他都要到现场亲自测量一番才能安下心来。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风格,无疑也保证了丁力平艺术创作的成功。
    从教育背景上说,丁力平学生时代就培养了良好的艺术素养。虽然他在上戏学的是灯光设计专业,但他却酷爱绘画,在油画、速写、水粉等领域都表现出很高的天分与造诣。青年时代,他便时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画遍了上海及周边的各道风景。今天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依旧执着地保持着这份爱好。深厚的艺术素养,使其在设计中更加得心应手,并为电视舞美设计带来了高雅清新的格调。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丁力平之外,他的上戏同班同学中也不乏艺术界名流,他们有的从事了专业绘画,有的成为了当代艺术中的知名人物。为此,丁力平大学时代的老师周本义先生在将丁力平称为“上戏骄傲”的同时,更呼吁要加强对“上戏现象”的研究,从中寻找出对今天艺术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的规律性内容。戏剧院校的舞美教育,鼓励学生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去完成自己的作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很强的自我探索能力。同时,戏剧创作又讲求团队的密切协作,这也让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这些规律在丁力平的身上都得到了体现,而今后更应广泛地运用到艺术人才的培养中。
三、工作室建设模式与发展之路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年逾六旬的丁力平已迈入退休的行列,但对一位艺术家来说,这正是创作上最为成熟、最有创造力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丁力平的作用,上海广电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立了丁力平设计工作室,并获得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基金的支持。这对于丁力平来说,正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上海广电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斌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丁力平设计工作室“把脉”,探讨工作室的未来成长之路。
    众所周知,自十八大大力倡导节俭之风,有关部门发布演出“禁奢令”以来,以往那种不计成本、极尽奢华的舞台呈现已走进了死胡同,行业的转型势在必行。基于这一现状,与会者在对上海广电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为丁力平成立工作室表示赞赏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舞美设计制作行业转型的关切。为此,大家建议丁力平设计工作室要努力做好几件事:
    工作室要从文化层面,对丁力平的舞美设计进行全面的梳理、提炼、总结,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依据;
    工作室要着眼于丁力平的引领作用,通过为外省市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使更多青年舞美设计人才学习到他的设计理念,并接受丁力平有针对性的指导;
    工作室要建立合理的构架,围绕丁力平这块设计品牌,按照产业链规律配置能进一步发挥其品牌效应的团队;
    工作室要着眼于承接代表国家水准的高端项目,将丁力平富有文化底蕴的设计美学进一步渗透到电视行业,提升行业的整体审美水平;
    工作室要找准对接的市场,在现阶段可更多地向亚洲国家的演出市场输出中国舞美设计,提升中国设计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及市场占有率。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