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艺术节:爱丁堡之魅

发布者:舞台美术系发布时间:2013-09-12浏览次数:1280

        8月,爱丁堡艺术节如期而至。这个只有44万人口的小城市,再一次沸腾起来,成千上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涌来,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到这场全球演艺界的大聚会中。作为一名业内人士,同时也是一名贴近市场的普通观众,笔者荣幸地参加了今年的爱丁堡艺术节。到了爱丁堡,才发现真正的爱丁堡艺术节与自己原先想象的有很大不同。国内一般所说的爱丁堡艺术节实际上是指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有点像上海国际艺术节,通常由组委会出面邀请世界各院团前来演出,因此剧目多属各国主流大戏,比如今年就有中国导演林兆华的《大将军寇流兰》参演。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所上演的作品并不多,也就十来部。在爱丁堡,真正能体现出艺术枝繁叶茂的,其实是爱丁堡边缘艺术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也称"艺穗节"。

        1947年,当第一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隆重举行、欧洲最负盛名的艺术团体聚集一堂时,许多小型表演团队却被拒之于门外。因此有8家剧团联合起来,自己组织了这个艺术节,这就是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的由来。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更为开放,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艺术团体无论大小,只要报名,组委会都会为他们提供场所、票务和营销服务。有一组数字就很能体现其繁荣程度:本届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上演剧(节)目2871部(个),表演场次达到45000场,共有273家演出场所参与,累计售票近200万张,如果以均价10英镑来计算的话,短短一个月的票房收入将达到2000万英镑(近2亿人民币)。这些数字足以说明,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过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同时也再次证明,开放是艺术发展繁荣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正是得益于这种“开放”,我们因此也有了饕餮一场演出艺术盛宴的机会。每天早上从9点到半夜2点,我们几乎是连续不断地赶场,简直顾不上吃饭,即使这样高强度的“奔波”,还是时不时地令大家要感叹自己分身乏术。
此次艺术之旅,笔者深感真正动人的演出艺术是不需要太多语言的。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几出剧目,想来几乎都是没有语言的形体剧(Physical Theatre)。比如《There We Have Bean》,改编自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一段,仅靠一男一女两名演员的形体表演,就形象地表达了男主角对好友逝去的痛苦以及与其女友孕育新的爱情的历程。尤其是舞蹈演员身体中的每一部分都充满张力,即使一个脚趾,都有叙说故事的能力。再如国际著名先锋剧团Gandini Juggling的新作《Smashed》,十来个演员通过杂耍苹果的方式,非常生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社会的某些现象。而壁虎剧团的作品《迷失》(Missing),虽有语言,但仅仅作为辅助。整场戏中,虽说出现了大量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但却一点都不影响不懂这些语言的观众的理解力。这场戏中,“光”是表达内容的重要手段。黑暗中,女主人公面前发着光乱飞的电脑、电灯等办公用具,均表达了她内心深处被唤起但却又不敢面对的儿时回忆;以一定物理轨迹移动的发光框架中的表演,是回忆的倒叙,也在探寻着女主人公心理迷失的根本原因。

        在爱丁堡另一个让笔者感受颇深的,则是表演艺术上的“互动性”。这个重要特性是电影、电视所无法替代的。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中,有一场名为《Red Bastard》的喜剧秀,没有故事情节,就是一位小丑以向观众教授喜剧技巧的方式,调动起所有观众的参与性。观众瞬间成了学生,融入到表演中,与唯一的演员互动,与周边其他陌生的观众互动,还上台互动,甚至全场游戏互动等。看到老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笔者认为虽然这种方式对于中国观众不一定适用,但互动一定是触及观众内心的秘密武器。如何创新出将观众不分彼此地融入到演出中的方式,也是目前国内演艺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上,笔者还看到了一些国内少见的表演形式,比如“诗歌+表演”。这些表演都没有完整的故事,而是用诗歌朗诵和音乐或舞蹈的表演来讲述一个哲理。《Bring The Happy》就是一个表演团体在世界各地对不同的人进行关于幸福的调研,并根据调研中的一些动人故事,以诗歌朗诵和乐队演奏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它的表演场所是一家餐厅,演员在坐在一张张餐桌旁的观众中进行表演,并邀请大家一起跳舞。这些互动环节不仅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更让他们的幸福故事与你直接相连。再如《Love》讲述的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三个角色,即诗人(Poet)、黑女人(Dark Lady)和可爱男孩(Lovely Boy),他们通过诗歌朗诵和舞蹈的形式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爱情观。以上这两部剧对笔者而言,不仅仅是诗歌语言上的一种挑战,更是对于西方文化理解上的一种挑战,尤其是《Love》,更是需要对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个性和价值观都非常熟悉。不过这种没有故事而纯粹讲哲理的表演,针对的显然是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小众群体,而非广大的观众群。
在爱丁堡,大的剧院都去服务国际艺术节了,因此边缘艺术节除了几个中小型专业剧场外,其他都是各种空间改造过来的演出场所,包括教堂、学校礼堂、展示厅、餐饮场所等,有的演出甚至是在几个较大的公园和广场内搭建帐篷进行。这些根本称不上专业化的演出场所,但却承载了45000场的精彩演出,造就了爱丁堡边缘艺术节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爱丁堡政府对边缘艺术节有很大力度的支持,不仅在宣传和票务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对场地提供了补贴,使租金与票价降低(边缘艺术节的票价基本上在10英镑左右)。这样的模式,一方面使原本就是公共场所的地方因成为演出场所而获得了政府的一定补贴;另一方面,低票价看似影响了票房收入,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爱丁堡观剧及游玩,并因为看戏而延长了逗留时间,这恰恰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爱丁堡包括餐饮、住宿和购物在内的整体收入,甚至还带动了爱丁堡周围原本偏僻生冷的旅游景点。另外,虽说演出团体票房收入不高,但却使他们有机会获得国际“伯乐”的赏识并得以进行国外巡演或合作。所以,爱丁堡政府对边缘艺术节采用的这种模式实际上形成了各方共赢的局面,也令各种力量聚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边缘艺术节的持续发展。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