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伦敦默剧节:脑袋脑袋

发布者:舞台美术系发布时间:2013-09-12浏览次数:861


    成立于1997 年的盲顶剧团(Blind Summit),始创时就试图推翻和重塑日本的文乐木偶(Bunraku Puppetry)。对于他们的作品,人们从来都是充满期待,但每每却都与预期的不同。在不断自我翻新的道路上,盲顶剧团从未因为要取悦观众而重复自己,他们勇敢而沉着地挑战自我,并且把这一过程呈现给观众。在当今这新媒体大举占据舞台的时代,盲顶的处变不惊让他们的作品每一次出场都十分惊艳。
    《脑袋脑袋》与盲顶剧团以往的作品区别较大。这一次,他们彻底地放弃了故事线索。舞台正中,一面黑墙上三个纸壳板塑造的相框空旷而深邃。演出开始,灯光强烈地打亮了相框,将里面的黑色衬托得更加黑暗与神秘。三个白色的脑袋陆续出现在画面里,没有表情,没有任何活动机关,甚至很有些人体标本僵死般的恐怖。就在人们质疑它们的灵活与表现力的时候,三个脑袋开始活跃起来,好似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规律且丰富。在一张张僵硬的面孔里,人们开始在音乐和装饰的影响下感知其情绪、身份,但却又没有得到完全的解答——这与梦魇有着惊人的相似。《脑袋脑袋》为我们呈现的,便是一种神秘、未知和不安的观感。
    受到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脑袋脑袋》前所未有地充满诗意和哲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音乐皆由艺术家乔恩•怀恩(Jon Whitten)为本剧原创,这为两种艺术默契的交融提供了更多的挑战与可能。盲顶这一部作品,不仅仅挑战人们对于木偶的认识,更是在挑战我们对于光、音乐和视觉主导剧场的欣赏体验。
    然而,该剧的创新远不止这些。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它对于材质的探索,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三只相框完全是用纸板做的,却严肃地呈现着古典主义的风格。人们分明看到的是纸板,上面甚至还有未作修饰的原始色和瓦楞,但人们看到的似乎又不再是纸板,那些层叠的雕花,明显有着石膏相框的繁复厚重感和金属相框的尖锐与规则,而正是这种错觉的游戏让各种可能性在此得以呈现。另外,木偶的脑袋使用的是乳白色的硅胶,在强光的投射下,半透明的头颅带着母体中的胎儿的意味。这种特别的质感,与周边深邃的黑色产生鲜明的对比,让梦境的感知更为真切。
    当然,盲顶并没有忘记他们惯有的幽默。当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花朵翻转变成小小的芭蕾舞者时;当那颗没有任何特征的脑袋戴上礼帽、贴上胡子,生动地对默片之王查理•卓别林致意时;当它顶起尖竖的发型向朋克文化敬礼,轻巧的云朵飘在黑色的背景里时,你终于理解,这部奇妙的作品并不是要让大家去审视这些脑袋的外表,而是通过这样一扇被打开的魔幻的大门,令所有观众在经过时暂时灵魂出窍,去审视一下自己的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盲顶剧团在自创剧目的同时,也与很多艺术机构进行跨界合作,其中包括卡姆普利赛特(Complicite)剧团、英国国家歌剧院(ENO)、英国国家剧院(TNT)等。比如,在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的《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中出现的那个令人难忘的羸弱的木偶男孩;布尔加科夫(Bulgakov)的《狗心》(A Dog’s Heart)中那只狰狞的狗。盲顶在阐述这些合作时,也曾谦虚地谈到他们很荣幸能把自己所熟知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同时也感谢这些合作将盲顶的作品带到了另一个舞台。
    2013 年,盲顶将出现在布雷根茨艺术节那个着名的湖面舞台上,用他们所精通的木偶来演绎莫扎特《魔笛》中迷幻的旋律,这是继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巨型木偶表演之后,盲顶再一次将木偶演员和木偶尺寸与通常的情况对调的尝试。当人们在惊叹那些大家伙的灵动时,一定会恍然发现这又是盲顶在挑战人类对于木偶的传统认识。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