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舞台美术展,舞台设计领域的人都会想起“金色”布拉格。舞台设计领域的人对于布拉格国际舞美展都不陌生,它那琳琅满目的展品很让人有些应接不暇之感,若是没有充裕的时间,你绝对看不出个究竟。
而世界舞台设计展(World Stage Design),从规模上而言要比已有50 年历史的布拉格国际舞美展小很多。该展览于200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首次举办,第二届于2009年在韩国首尔举办。2013 年秋,它又移师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拉开了第三届的帷幕。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这个“精致”的展览让我颇为着迷的地方在于:参赛作品并非由官方机构选送,全球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学生都可以自由申请参展,只要你的作品经过评审委员会投票通过就能进入展览。这种参选方式吸引了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使他们有了更为广泛参与国际舞台设计交流的机会。
2013世界舞台设计展(World Stage Design2013),由皇家威尔士音乐与戏剧学院承办。整座校园在这个秋季推出一场表演设计的盛会,如同一个剧场空间和非剧场空间相交融的“创意集市”,以至于当你走到校门口,便能看见学生们推着手工车在兜售着自己的“IDEA”。
这一展览旨在挑战表演、设计、艺术之间的界限,拓展舞台设计的视野,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性实践。它的主题是:发掘设计的多元性以及传统性,让展览者在展示技术上呈现出更大的创造力。展览共分三大板块:主体展、场景艺术节、可持续剧院设计建筑类竞赛(其中包括为暂时性的剧场空间进行设计的竞赛,获奖者将在展览期间建造一座表演性建筑)。
今年的评审团金奖最后授予了英国设计师索菲·强普(Sophie Jump)。作为笔者研究生阶段的导师,索菲·强普一向行事低调、少言寡语,将自己的创造力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今年她参选的作品是2012 年伦敦奥林匹克文化节剧目《似鱼》,其亮点在于融合了环境戏剧和手持视频技术。这一创作概念是英国七姐妹舞蹈团(与她长期合作的舞蹈团)在一个为期三年的项目中,与几个高水平团队(南岸中心、V&A 博物馆、皇家约克剧院等)共同发展完成的。在这部作品中,艺术家、舞蹈家、演员、观众来到伦敦郊区的一个海水浴场,共同在这里经历一场神奇的旅程——让预先录制好的表演影像、装置以及海水浴场里的日常生活在此时重叠。当然其中也有故事,说的是一名老妇在海边重温童年回忆的幻想和顿悟碎片。于是,神话、传说、美人鱼、塞尔克斯(Selkies)在此都走到了一起,为观众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多感官体验。
这次入选布景设计前三甲的是德国设计师作品《建筑师》(易卜生著),其独到之处在于对主体空间“严密无缝”的设计。剧中有多处设计,比如:九块精准的可移动板面的开合应用,一直延伸至观众席部分的白色木质地面,以及建筑设计桌面没有座椅等处理,不仅给演员带来极大的挑战,也契合了这一剧本的特点——“没有支点”。
作为上届韩国世界舞台设计展布景设计单元大奖得主,中国的刘杏林教授,今年参展的作品是北京人艺的《原野》以及戏曲作品《良宵》。其中《原野》获得本届布景类提名,虽未摘得大奖,但他的作品又一次在国际平台上呈现了当下中国表演艺术对于空间的思索。坐在卡迪夫街头,笔者曾问刘杏林先生如何表现《原野》里那个“好黑、好黑的世界”。他说:“认真研读曹禺的剧本,发现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人的生存空间都隐在了那些芦苇之下。”的确,当我走进展厅,在那个漆黑的模型前揣摩了很久之后,才发现这要有多深的眼力才能在一片黑暗中发现其中的妙境啊。
将英国国家剧院890座的利特尔顿剧院改造为一个破弃的空间,这便是今年布景类设计大奖获得者的作品。一出独角戏,一个偌大的、废弃的仓库,爱尔兰演员莫非一登台便将它填得满满,将《密斯忒曼》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他演活了这个空间,而这个空间也成就了人物。虽说笔者并不完全理解为什么最终将大奖给了这部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把一个不算小的剧场给了一出独角戏,其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勇气。
在服装类单元,来自捷克的艺术家Simona Rybáková以绝对的优势斩获大奖。她的作品《空气》(Air)、《异客》(Alien)、《慕夏的史诗》(Mucha’s Epic) 以服装作为表演手段,将表演者、观众都带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尤其是在《异客》里,表演者与“木偶”的组合成为一种变形的舞者,再以“傀儡”的比例相接LED 屏幕,连同其他一些媒介共同创造出有趣的空间错觉,令人赞叹不已。
在新媒体方面,来自台湾的艺术家周东彦,以《空的记忆》摘得大奖。作品以“空”和“记忆”作为创作核心,运用环境摄影、即时影像处理等多媒体技术,通过光表达出了一种剧场的空间概念。作为一位80 后,周东彦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毕业后,至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继续研究多媒体影像。这次他在自己曾经深造的地方荣获大奖,确实让他的“空的记忆”充满了别样的光影色彩。
今年入围的117名艺术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有四位,分别是刘杏林(话剧《原野》、评剧《良宵》)、刘科栋(越剧《牡丹亭》)、秦文宝(丝弦剧《红豆曲》)和罗婷(话剧《仲夏夜之梦》)。本届展览共颁发九个奖项,共计十一名获奖者。这些奖项分别是:最佳舞台设计(Set Design)、最佳服装设计(Costume Design) 、最佳灯光设计(Lighting Design)、最佳音效设计(Sound Design)、最佳互动与新媒体设计(Interactive&NewMedia)、最佳表演设计(Performance Design)、最佳装置艺术设计(Installation Design)、可持续剧场设计(Sustainable Theatre Design),以及“评审团大奖”(Exceptional Achie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