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为上戏版《糊涂戏班》工作组的一员对我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糊涂戏班》不是一部闹剧,而是两部!它运用了戏中戏的嵌套结构,将台前幕后的故事“一丝不挂”地呈献给观众。从第一幕解说性质的铺垫,到第二幕的混乱开始,整个剧情渐入佳境。到了第三幕所有线索交织在一起,笑点密集的爆发,达到了戏剧性的极致。虽然三幕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但从彩排,到台前和台后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种手法在作者迈克尔·弗雷恩之后的作品《哥本哈根》中被再次运用到玻尔和海森堡的三次回忆中,你甚至能在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找到这种结构的影子。
正所谓“自己的悲剧,就是别人眼里的喜剧”,《糊涂戏班》便是这样一部笑中带泪的闹剧。你能想象到的所有舞台事故,都被作者写进这个故事:演员抢词、布景故障、音效错放,正是这些让戏剧工作者抓狂的事故成为本剧大的笑点。然而一部纯粹为了搞笑的戏剧不足以成为经典,本剧通过戏中戏拉近了观众和戏剧的距离。在这里,演员不再是在舞台上触不可及的神秘职业,后台也不再是观众看不到的幕后领域,第二幕的场景,便是展现演出后台的情景,在这里,每个演员都和普通人一样,有各自的烦恼,也会互相吵架,把台下的琐事带到演出中。这便是《糊涂戏班》独特的魅力,在观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展现了戏剧人的艰辛。编剧弗雷恩将这种笑声背后的思考不著一词的藏到剧本中,使观众回味无穷。
剧本从导演、表演和舞台设计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它的调度十分复杂,一环扣一环犹如手表齿轮般精密。布景的功能性也很重要,九个出入口需要合理地安排在一个客厅中,也分别代表了剧中的九个角色。这对设计与制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两层楼的结构,更要在第二幕时将布景旋转180度,表现剧场后台。对于端钧剧院这样一个小剧场来说,容纳这样大的布景十分困难,在没有转台的情况下,我们设想将整个布景拆分成三块,分别自转再拼合到一起。最终整台景片共用80个轮子,通过人力实现了在一分半钟顺利换景。导演组将戏中戏的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中国化无疑使剧情更加接地气,但也给舞台设计增加了难度,因为要在保证不改变剧本要求的出入口结构的情况下,设计出完全符合传统的中式建筑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决定将带有中国元素的门窗任意拼贴,呈现出拥挤,喧闹的视觉效果,正符合了剧本的风格。
从最初的设计到演出,这部实习大戏我们对2011级舞台美术系的学生来说受益匪浅,这是同学们第一次将自己的草图变成舞台上真真正正的布景,面对观众。但在收获掌声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不足和失误。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体验到了舞台的魅力,体验到了自己的设计与观众直接对话的快乐。从最开始接触剧本,到最终演出经历了六个月的时间。用这半年的努力让观众享受一个美好的演出。正如剧中所说:这就是剧场,这就是闹剧,这就是人生。
《糊涂戏班》不是一部闹剧,而是两部!它运用了戏中戏的嵌套结构,将台前幕后的故事“一丝不挂”地呈献给观众。从第一幕解说性质的铺垫,到第二幕的混乱开始,整个剧情渐入佳境。到了第三幕所有线索交织在一起,笑点密集的爆发,达到了戏剧性的极致。虽然三幕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但从彩排,到台前和台后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种手法在作者迈克尔·弗雷恩之后的作品《哥本哈根》中被再次运用到玻尔和海森堡的三次回忆中,你甚至能在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找到这种结构的影子。
正所谓“自己的悲剧,就是别人眼里的喜剧”,《糊涂戏班》便是这样一部笑中带泪的闹剧。你能想象到的所有舞台事故,都被作者写进这个故事:演员抢词、布景故障、音效错放,正是这些让戏剧工作者抓狂的事故成为本剧大的笑点。然而一部纯粹为了搞笑的戏剧不足以成为经典,本剧通过戏中戏拉近了观众和戏剧的距离。在这里,演员不再是在舞台上触不可及的神秘职业,后台也不再是观众看不到的幕后领域,第二幕的场景,便是展现演出后台的情景,在这里,每个演员都和普通人一样,有各自的烦恼,也会互相吵架,把台下的琐事带到演出中。这便是《糊涂戏班》独特的魅力,在观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展现了戏剧人的艰辛。编剧弗雷恩将这种笑声背后的思考不著一词的藏到剧本中,使观众回味无穷。
剧本从导演、表演和舞台设计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它的调度十分复杂,一环扣一环犹如手表齿轮般精密。布景的功能性也很重要,九个出入口需要合理地安排在一个客厅中,也分别代表了剧中的九个角色。这对设计与制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两层楼的结构,更要在第二幕时将布景旋转180度,表现剧场后台。对于端钧剧院这样一个小剧场来说,容纳这样大的布景十分困难,在没有转台的情况下,我们设想将整个布景拆分成三块,分别自转再拼合到一起。最终整台景片共用80个轮子,通过人力实现了在一分半钟顺利换景。导演组将戏中戏的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中国化无疑使剧情更加接地气,但也给舞台设计增加了难度,因为要在保证不改变剧本要求的出入口结构的情况下,设计出完全符合传统的中式建筑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决定将带有中国元素的门窗任意拼贴,呈现出拥挤,喧闹的视觉效果,正符合了剧本的风格。
从最初的设计到演出,这部实习大戏我们对2011级舞台美术系的学生来说受益匪浅,这是同学们第一次将自己的草图变成舞台上真真正正的布景,面对观众。但在收获掌声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不足和失误。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体验到了舞台的魅力,体验到了自己的设计与观众直接对话的快乐。从最开始接触剧本,到最终演出经历了六个月的时间。用这半年的努力让观众享受一个美好的演出。正如剧中所说:这就是剧场,这就是闹剧,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