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推出的新编京剧《金缕曲》于7月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该剧集结京、津、沪、台四地京剧艺术家加盟,由暌违京剧舞台已久的关栋天和“麒派”老生陈少云领衔主演。整部戏体现了台湾导演李小平所追求的戏剧化、水墨画般的艺术魅力。该剧改编自北京人艺著名编剧郭启宏的话剧作品《知己》。剧目中,清代才子顾贞观为了营救知己吴兆骞, 到相国纳兰明珠府上做教书先生,不料一等就是20年。然而,在历经波折终于盼得故人归的时候,顾贞观却震惊地发现,那个他熟悉的昔日狂放不羁的江南才子,已经变成了一个苟且偷生的卑颜屈膝之人,几十年的真诚与坚持如同一则笑话。顾贞观在失落之后,选择宽容,宽容了朋友,也宽容了人生。
从话剧《知己》到京剧《金缕曲》的改编,无疑是用京剧的表演形式和美学内涵来重新演绎和润泽一个本就让人百转千肠的故事。中国的戏曲,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创造潜力。传统戏曲本身的一些美学观念和原则,写意性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中国各种艺术中的传统性美学特征。在戏曲艺术中,主要表现是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舞美的虚拟。如何让这个剧的演出空间成为一个既简约又充满意境的舞台空间,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从最初我和韩生院长接到剧本,读完剧本,我期间也查找了许多关于剧中人物的生平资料和手迹,因为在做这个戏的舞美设计之前,必须要对这个戏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包括他所生活的年代,政治背景,人物性格特征等。根据导演的阐述,希望在舞美呈现上简洁大气,富有意境,而不是传统的写实性的京剧舞台。根据韩生院长的最初构想,舞美设计的最初理念就是充分利用沿幕和侧幕的组合变化,使整个舞台流动起来,既方便舞台的演员调度,也能使舞台形式多样化。在设计稿第一稿出来后,我们和导演进行了沟通,由于沿幕和侧幕都是比较写实的黑白线描的屋檐,包括每场景的设计上都过于具象,使得舞台元素过于繁杂而被否定。而后我和韩生院长又重新进行了构思,将舞台整体风格定位为水墨风格,通过不同灯光下墨色的浓淡,来呈现水色氤氲和晕染的效果,整体风格淡雅、清丽。每道沿幕上采用大面积的泼墨屋檐,加以顾贞观的书法手迹,每道沿幕前面设有一道京城屋檐的剪影,便于演出中室内景和室外景的转换,也打破了比较规整的舞台直线和横线构图,同时增强了舞台的纵深感。每道舞台沿幕都可以升降,在观众进场到序幕,几道沿幕高低错落,有悬挂于半空,也有落于地面,就像是京城远处的屋檐,一层叠一层,给人以威严压抑的感受。随着开场云姬琴声的响起,配合多媒体投影,沿幕才开始慢慢升起,露出一个空旷的舞台。舞台前区侧幕采用大面积的水墨笔触和书法,后区每道侧幕景片的形象,则是代表剧中四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角顾贞观采用荷花作为形象,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着高尚品德的人,也符合顾贞观清高的知识分子形象。吴兆骞以一棵枯枝作为代表形象,寒风中傲然凛立的枯枝,虽然坚强但又无助。纳兰明珠则是以一个盘根错节的大树干代表一位深谋远虑的老臣子。唯一剧中的女性角色云姬,采用柔和的墨线,点缀了少许带有一点色彩的花瓣,为整个黑白灰的水墨空间增加了一点情趣和色彩。代表四个人物的侧幕景片根据每场次的变化可以移动。比如在第二场顾贞观书房到纳兰明珠宴会厅的转场时,巧妙运用可移动的侧幕景片,在顾贞观书房的时候将代表顾贞观的侧幕条移到舞台中央,侧幕后面藏着4米长的宴会桌,当从书房转场的时候,将这道侧幕移开,就出现4米长的宴会桌,配合灯笼的下降,马上就将书房变为纳兰明珠的宴会厅。大大节省了迁场的时间。舞台的地面也同样处理成大笔触的水墨痕。整个舞台就是一个水墨的空间,也是一幅有意境的水墨画,随着演员的表演,水墨画呈现出不同的构图。舞台上还有两个主角的印章,顾贞观和吴兆骞,印章大小上略带点夸张,悬挂于舞台的左右两侧,两个印章在演出中或交替出现,或同时出现,就如一幅水墨画上重重的印上作者的印章。
此剧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考虑到《金缕曲》剧本的需要,剧中会有一部分的唱词和书信的呈现,就采用了多媒体投影,将文字投射在水墨画的景片上,将文字与画完美结合,随着景片和文字的移动,就如观众在看一幅动态的水墨画。
舞台的景和道具都采用比较简洁写意的造型,比如茶馆的那个场景,舞台上就是一个黑色镂空横竖线条构成的屋檐,让人联想到牢笼,象征着当时的知识分子生活的状态。舞台的整体风格简洁大气,无多余赘饰,却极富韵味,可供细细揣摩,又蕴含变化,极具张力,富有意境,大面积的水墨绘景,使整个舞台营造出一个水墨的空间,在黑白灰的颜色上添加印章的红色,具有比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演出过程中,借助灯光的变化和色彩的晕染,使整个水墨空间更富有意境和韵味。
舞美设计:韩 生 余嫣嫣
2014年7月
从话剧《知己》到京剧《金缕曲》的改编,无疑是用京剧的表演形式和美学内涵来重新演绎和润泽一个本就让人百转千肠的故事。中国的戏曲,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创造潜力。传统戏曲本身的一些美学观念和原则,写意性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中国各种艺术中的传统性美学特征。在戏曲艺术中,主要表现是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舞美的虚拟。如何让这个剧的演出空间成为一个既简约又充满意境的舞台空间,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从最初我和韩生院长接到剧本,读完剧本,我期间也查找了许多关于剧中人物的生平资料和手迹,因为在做这个戏的舞美设计之前,必须要对这个戏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包括他所生活的年代,政治背景,人物性格特征等。根据导演的阐述,希望在舞美呈现上简洁大气,富有意境,而不是传统的写实性的京剧舞台。根据韩生院长的最初构想,舞美设计的最初理念就是充分利用沿幕和侧幕的组合变化,使整个舞台流动起来,既方便舞台的演员调度,也能使舞台形式多样化。在设计稿第一稿出来后,我们和导演进行了沟通,由于沿幕和侧幕都是比较写实的黑白线描的屋檐,包括每场景的设计上都过于具象,使得舞台元素过于繁杂而被否定。而后我和韩生院长又重新进行了构思,将舞台整体风格定位为水墨风格,通过不同灯光下墨色的浓淡,来呈现水色氤氲和晕染的效果,整体风格淡雅、清丽。每道沿幕上采用大面积的泼墨屋檐,加以顾贞观的书法手迹,每道沿幕前面设有一道京城屋檐的剪影,便于演出中室内景和室外景的转换,也打破了比较规整的舞台直线和横线构图,同时增强了舞台的纵深感。每道舞台沿幕都可以升降,在观众进场到序幕,几道沿幕高低错落,有悬挂于半空,也有落于地面,就像是京城远处的屋檐,一层叠一层,给人以威严压抑的感受。随着开场云姬琴声的响起,配合多媒体投影,沿幕才开始慢慢升起,露出一个空旷的舞台。舞台前区侧幕采用大面积的水墨笔触和书法,后区每道侧幕景片的形象,则是代表剧中四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角顾贞观采用荷花作为形象,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着高尚品德的人,也符合顾贞观清高的知识分子形象。吴兆骞以一棵枯枝作为代表形象,寒风中傲然凛立的枯枝,虽然坚强但又无助。纳兰明珠则是以一个盘根错节的大树干代表一位深谋远虑的老臣子。唯一剧中的女性角色云姬,采用柔和的墨线,点缀了少许带有一点色彩的花瓣,为整个黑白灰的水墨空间增加了一点情趣和色彩。代表四个人物的侧幕景片根据每场次的变化可以移动。比如在第二场顾贞观书房到纳兰明珠宴会厅的转场时,巧妙运用可移动的侧幕景片,在顾贞观书房的时候将代表顾贞观的侧幕条移到舞台中央,侧幕后面藏着4米长的宴会桌,当从书房转场的时候,将这道侧幕移开,就出现4米长的宴会桌,配合灯笼的下降,马上就将书房变为纳兰明珠的宴会厅。大大节省了迁场的时间。舞台的地面也同样处理成大笔触的水墨痕。整个舞台就是一个水墨的空间,也是一幅有意境的水墨画,随着演员的表演,水墨画呈现出不同的构图。舞台上还有两个主角的印章,顾贞观和吴兆骞,印章大小上略带点夸张,悬挂于舞台的左右两侧,两个印章在演出中或交替出现,或同时出现,就如一幅水墨画上重重的印上作者的印章。
此剧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考虑到《金缕曲》剧本的需要,剧中会有一部分的唱词和书信的呈现,就采用了多媒体投影,将文字投射在水墨画的景片上,将文字与画完美结合,随着景片和文字的移动,就如观众在看一幅动态的水墨画。
舞台的景和道具都采用比较简洁写意的造型,比如茶馆的那个场景,舞台上就是一个黑色镂空横竖线条构成的屋檐,让人联想到牢笼,象征着当时的知识分子生活的状态。舞台的整体风格简洁大气,无多余赘饰,却极富韵味,可供细细揣摩,又蕴含变化,极具张力,富有意境,大面积的水墨绘景,使整个舞台营造出一个水墨的空间,在黑白灰的颜色上添加印章的红色,具有比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演出过程中,借助灯光的变化和色彩的晕染,使整个水墨空间更富有意境和韵味。
舞美设计:韩 生 余嫣嫣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