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下午,著名舞台美术家、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周正平教授,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图书馆一楼智慧教室为师生带来了《新时代灯光设计的审美追求与创作实践》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由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胡佐教授主持,并向大家分享了对于周正平教授的三点感受,分别为:
1、 多样:实践创作种类繁多,作品涵盖面广,不局限于哪一个剧种,涉猎广泛;作品样式、风格形式多样;
2、自由:功能侧重自由;使用和表现自如,具有一定的审美高度;
3、整体:擅于用导演的思维做设计,和各个部门紧密思考与沟通,最后融入其灯光创作之中创造综合整体的演艺新美学。
由此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周正平教授的讲座得到收获和启发。
新时代灯光设计的审美追求与创作实践
本次讲座,周正平教授将以他个人创作实践的视觉为主,以三个方面进行讲授:
第一部分当代舞台灯光艺术
第二部分不同演出形式灯光设计的用光特点
第三部分新时代舞台灯光设计的东方审美追求
第一部分 当代舞台灯光艺术
周正平教授简要讲述了当代舞台灯光发展的现状,由于舞台灯光的领域紧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变化,发展多样,特别是文旅演出的内容庞大,场景规模宏大;娱乐场景包括酒吧、歌厅等,在灯光方面的体现及其现代;光影秀,则是以灯光为主体的艺术表达,特别是在大城市已经屡见不鲜;还有环境照明,其艺术性与戏剧化处理极其特别,这个领域的艺术天地非常广泛,包括建筑环境、园林、博物馆、展览馆等等的专业照明设计。
而舞台灯光照明的功能可以分为照明、气氛(情境)、节奏、造型、心理外化、焦点欣赏、表现时空以及风格样式,其特点包括:
1、 舞台灯光的从属性
2、 舞台灯光的可控和可塑性
3、 舞台灯光是时间与空间高度结合的艺术
4、 舞台灯光是艺术与科技高度融合的一门专业
5、 舞台灯光的视觉效果评定依附个人的视觉审美
6、 舞台灯光是综合艺术诸多元素中设计工序最晚完成的一个部门
另外,周正平教授还提到,当代舞台灯光艺术的发展需要三个条件支撑。首先,是科学技术的条件的支撑;其次,是演艺空间的格局,空间多样的场景,不同的场域都会使舞台灯光的变化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最后,是演剧艺术的观念,不同剧种、不同风格、不同处理以及艺术的多样化表达也都会影响舞台灯光的展现。
在谈到当代舞台灯光专业人员的素养要求时,周正平教授表示,现在的创作都在考验人员的能力与视野,不仅要求我们熟悉数字灯光专业技术,掌握智能灯光技术运用与熟练的灯光编程技能,更要注重视野的开阔与提升;创意思维的训练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也同样重要,创造思维是很宏观的,而艺术修养与美学认知能力对剧目的理解和设计关系密切,对于专业创作在其中有多大创作的可能性,在这个阶段中十分重要;另外,也需要注重艺术创作实践经验的积累,舞台艺术是实践性专业,一个设计师的成长一定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要参与更多的实践,使自己的专业更加精进;最后,对于一个专业设计师,无法包容他人,个性发展,不善于与他人沟通是不行的,必须要关注自身沟通交流、管理、协调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 不同演出形式灯光设计的用光特点
主要以周正平教授的实践创作来展示不同演出形式中的不同用光,讲述了自己在个人创作历程中,包括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中国国家话剧院等等,一些重要剧目创作的节点,使得自己逐渐有了更多的创作机会,也由此有了对更多艺术样式的把握机会,同时也提到作为灯光设计,在做创作时要尊重不同的艺术样式。
中国戏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剧种共有348个,浙江有16个(文化部于2015年8月30日截止)。传统的戏曲舞台,受历史时代和科技发展水平限制,几乎谈不上舞台灯光设计,只有舞台照明。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为尊重中国戏曲的剧种特点,其舞台灯光开始呈现写意、空灵、简约、唯美诗化、装饰性。常采用虚实相生、以虚拟实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以下几点:
1、注重人物形象的照度
2、注重情绪氛围的营染
3、注重人物形象造型的唯美
4、注重人物心理外化的表现
5、注重画面造型和焦点欣赏
6、注重与音乐的协作
7、注重用光审美系统的完整性
越剧《陆游与唐婉》
这部戏的舞台设计是刘杏林教授,他将舞台拉成4.5m高,16m长,呈现宽荧幕的形态,综合考虑演员环境与灯光呈现后,舍弃了回光灯照明体系,在当时的中国是第一部引进成像灯、电脑灯、螺纹变焦灯等等三百多万的设备,改变了中国戏曲的固有概念,有了一个符合中国戏曲舞台审美样式的建立。
越剧《甄嬛》
由胡佐教授担任这部戏的舞台设计,这部戏的舞台美术改变了中国戏曲平面化的造型,在后区用了一个二层楼,既富有功能性,又符合戏曲的审美特征。
越剧《钱塘里》
浙江小百花排的第一部现实主义戏剧,用光手法时尚,光的灯带线条构建空间结构,天幕区使用条灯组合进行变化。
彩调剧《新刘三姐》
张武老师的舞台设计将桂林山水的厚重,用金属构成山体的造型并蒙上纱,结合灯光控制,层层叠叠地构建舞台空间。
桂剧《七步吟》
舞台在空中设置45度镜面,把地面形态在空间中交汇运用,舞台上极其简约,通过演员的调度和舞台美术的材质,呈现其深邃和包容,使这部剧在视觉上极简但是及其现代,呈现出无限可能。
越剧《班昭》
相比较昆剧的古朴厚重,胡佐教授在这部戏中设计精妙,镜子和书笺相互组合,不一定是一个具象空间,而是一个文化空间;在灯光方面,电脑灯投射文字,配合明暗控制,和人物表演勾联在一起,有符合戏曲特点,又不失现代性,同时富含中国元素。
京剧《丝绸长路》
舞台12m高,灯光13、14m高,层层叠叠的帷幔,背景用灯光投射组合,具有层次感,建立舞台空间的完整性,使得概念、色彩的和谐表达。
话剧
话剧是以语言为主体的艺术样式。话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特点是它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
一般来说,话剧的演出形式更接近生活原型本身,更接近人的生存状态。表演要做到真听、真看、真感觉、真思考、真反应。其舞台灯光呈现出以下几点:
1、注重特定空间环境的表现
2、注重舞台情境氛围空间的营造
3、注重光影效果和时间与光源的正确表现
4、注重舞台样式的出新重光和舞台样式气质的融合
5、注重服装设计的时代性
话剧《烟火人间》
全明星版话剧《雷雨》
话剧《龙腾伶仃洋》
音乐剧
音乐剧是表演艺术,主要是欣赏演员如何通过综合性表演(演、唱、舞,有时候还要演奏)把故事说完,构成音乐剧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戏剧、音乐和舞蹈。
音乐剧,是一种现代的舞台综合艺术形式,以叙事为主的戏剧表演结合优美通俗的人生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体动作,同时融合服饰、布景、灯光等舞台艺术的辅助形成整体舞台效果。其舞台灯光呈现出以下几点:
1、注重人物内心情绪与客观场景的随即转变
2、注重情绪氛围的渲染与营染
3、注重视象表达的瞬间切换
4、注重光和音乐节奏的高度融合
5、注重灯位的全方位运用
6、注重灯光的参于性和灯光视觉的调和
音乐剧《简爱》
音乐剧《告诉海》
歌剧
歌剧是以声乐为主体的艺术样式,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主要是欣赏歌手如何把氤音准时值准确地用美声唱法表现出来。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交响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其舞台灯光呈现出以下几点:
1、注重情绪气氛的营染,布景造型讲究声音的传送
2、避免用电声,形容好的演员就像扩声器
3、注重剧情情境的营造而不过于追求正面照度
4、注重时间的表达
5、注重画面造型和画面的质感
6、注重消除舞台设备带来的噪声
7、注重逆光、侧逆光和侧面光源效果
8、注重光和音乐的表现性
9、服装化妆造型比较精致而夸张
歌剧《侨批》
瓦格纳歌剧《众神的黄昏》
歌剧《江姐》
舞剧、芭蕾舞剧
舞剧是以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舞台美术、文学为一体。
芭蕾舞是演员表演时以脚尖为主要表现形式,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其舞台灯光呈现出以下几点:
1、注重人物流动形体的造型性、侧光与流动光作为主光
2、注重情绪气氛的营染
3、注重人物情绪的外化的处理
4、注重画面造型性和视觉美的追求
5、注重光与音乐的协作
6、注重光和服装材质与色彩的配合
7、注重光的意象化表达
8、注重地面整洁强调足尖的视象表达
9、注重侧面低灯位光的运用
舞剧《良渚》
第三部分 新时代舞台灯光设计的东方审美追求
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从艺术观念、思维方式到艺术方法和表达形式都发生了深刻、质的变化。新时期戏剧变革,率先是从舞台美术上找到突破口,吹响号角。灯光艺术深刻多元地介入表演场域,极大提升戏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舞美灯光的发展成熟,更成为新时代戏剧的重要标志之一。
进入新时代以来,科技进步推动了舞台美术变革浪潮,在浪潮中我们这一代,正如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和艺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任务。
舞美人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站在科艺交汇的最前沿,将最现代、最先进的灯光技术转化为最富审美、最具意蕴的艺术形式与形态,创造现代审美,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东方美学,归根结底是创造人类普遍而永恒的美的精灵,这是我们的追求和愿景。
一、形神兼备:把创作设计呈现于内心中
灯光是最现代的,也是最传统的,更是最具中国审美意蕴的。它的“表”和“形”是现代技术,但他的“里”和“神”是最东方气质和神韵。
新时代要符合东方审美用光特点,意象化概念。这种光事中国独有的,是在中国美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种光是写意之光:构建戏曲舞台新美学。
何为写意?不同于西方的写实主义,而是要用光传递表达追求中国意向、中国意蕴、中国意境。
越剧《红玉》
这种光是写情之光:传递中式情感价值观。
写情,或者说传情,就是用光,将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情感外化表达出来。包括男女之情、骨肉之情、家国之情。
越剧《桃花扇》
歌剧《玛纳斯》
短片《别处灵光》
这种光是写神之光:彰显东方文化精气神。
写神,或者说传神,就是用光将故事内核精神渲染出来,画龙点睛。小了说,勾勒人物精气神,大了说,传递中国精神、东方神韵。
昆剧《牡丹亭》
二、有无相生:把创作设计表现在舞台上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登上舞台,从小舞台到大舞台到更高舞台。中国古代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一种体验增长、审美进阶、认识升华的过程,这非常切合我们中国灯光设计的审美追求。
第一步追求“看得见的光”——灯光呈现风格特征
·灯光要有特点、有辨识度、有艺术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色彩、明暗、参与表达,成为重要一环。
灯光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舞台灯光是科艺结合的新产物,灯光最具科技感、智能化,而科技元素进入戏曲舞台,就成为一种时尚。但要警惕“技术膨胀论”,要知道灯光科技只是手段,而创造舞台美的精灵才是终极目的。
第二步追求“看不见的光”——灯光服务艺术本体
灯光要有机融入戏剧本体,不能喧宾夺主,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例,戏曲是中国传统美学综合而极致的表达,写意、传神、达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从一桌二椅、一招一式中洞见四海乾坤、古今情愫。
不同剧种的灯光,彰显剧种的特质。
中国戏曲舞台的用光,要符合中国美学,要符合东方审美,只有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足够熟捻,对东方审美的自觉追求,加以现代剧场的审美概念,让传统写意与现代表达完美结合,创造承载精神意蕴的灯光,树立诗化写意又极富哲思的舞台美学。
第三步追求“似有还无光”——灯光创造美的精灵
正如王国维所讲的灯光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从传统舞台照明之光到舞台设计之光到舞台艺术之光,光外有光,光上有光。
个人认为:无我之境可以说是东方美学神韵的极致表达。像画外之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无不彰显东方美学独有的神韵之美。
在灯光领域就是要从“以光代景、以光传情”到创造“光外之语、光外之韵”。
三、天人合一:把创作设计展现于天地间
在舞台美术领域,我们经常讲如今我们进入了“大舞美”时代,舞台美术或演艺技术不再是传统单一的视觉艺术,它将舞台所有元素都包含进来,变为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设计的空间不再是镜框式“舞台”,而是天地自然山水。
一是新的设计空间。新时代的演艺,首推一个“新”字,首先就是新的技术,其次在技术之上还要有新的舞台、新的样式、新的场景、新的内涵甚至新的美学。
如今“舞台”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演艺的舞台,不再是传统的剧场式的镜框式舞台,它真正走出封闭的水泥外壳,走进开阔的山水空间,山河湖海大自然成为天然的舞台,最纯粹的舞台。
新时代,科技和技术的不断融合,在这个综合系统中,灯光设计以其天然的科技属性和表达的无限可能性成为最为光彩绚烂的一部分。
二是新的场景构建。进入文旅深度融合时代,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成为演艺技术发挥的新的阵地,也在此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创造了不同于传统舞台艺术的全新的演艺形式、演艺形态和演艺场景。
三是新的美学表达。要正确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演艺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不可本末倒置,也需懂得节制。
当下有些舞台作品充斥时髦、先进的技术手段,而审美观念和探索方向模糊,创作个性缺失,主题示范意义大于美学示范意义,尽管外表光鲜亮丽,缺难掩原创精神、哲学思辨和人文储备的疲软、匮乏。忙于炫技而误道。这个“道”就是艺术规律,所以除了掌握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要懂艺术本体。
新的文旅演艺空间,新的文旅场景,新的艺术形式都逃不出这一规律。如此这般,灯光或其他演艺技术才能融入艺术本体中成为有机的一部分,才能创造出美的精灵,或者说找寻人类精神皈依的心灵港湾。创造美才是艺术家的终极目标。
如何将艺术或设计的种子植根于内心,也就是如何学的问题:
一是注重学识广度
二是讲究实践深度
三是追求思想高度
结语
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中国科技正积蓄力量备战下一轮腾飞,中国文艺也在从高原出发向高峰攀登。新时代舞美设计者、艺术家的一个重要宿命和使命就是,运用新时代科技成果创造新时代高峰艺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舞美力量。
最后,周正平教授希望与诸位同学和艺术家共勉,共同在新时代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东方美学新境界。
主讲嘉宾
周正平
当代著名舞台美术家、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二级教授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浙江省特级专家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
中国照明学会舞台电影电视照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戏曲现代戏硏究会副会长
粤港澳大湾区中华戏曲协会副主席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浙江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设计学院首席专家
文字|陈雅琪
图片|尹雪峰、曾佳怡
编辑|宋金珠
审核|胡 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