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丨中国数字演艺教育联盟首次会议 ——中国数字演艺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

发布者:舞台美术系发布时间:2024-05-22浏览次数:60

数智时代下,随着科技进步,舞台美术从初始的物质化、光学化迅速转变为数字化。新技术的普及与更新覆盖,推动舞台演艺进入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相关的视觉技术,不断拓宽舞台的场景边界,也探索出更多的应用可能性。在此背景下,中国数字演艺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重要的任务使命,利用技术媒介延伸演艺空间范围,调动观众多感官沉浸效果也成为核心培养模式框架。


中国数字演艺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会场


2024518日下午,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承办的“突破与攀升:数智时代中国舞台美术高等教育大会——中国数字演艺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华山路校区智慧教室举办,此次研讨会也是中国数字演艺教育联盟成立后的首次会议。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范围内28所高水平艺术院校的代表,汇聚了约100位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以及行业翘楚,从理论教育和实践创作角度,共同探讨交流数智时代下演艺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新模式与新方式。

 

主题单元一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  谭铁志

 

      本单元由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谭铁志主持,谭铁志主任首先对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胡佐教授的邀请与信任表示感谢,并表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非常契合高校新时代与新发展,在高等教育新时代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同时预见到培养新时代的文艺人才崇高的使命。所以高校在艺术院校、特色高水平一流建设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议题课程的实践中,包括专业教育的理念,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都有革命性的影响。我们的院校面向未来,培养的人都是对未来的事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在这个选题下,通过今天的平台,能够与各方专业同行共同交流、共谋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在舞台美术领域,在新时代大的数智背景下,有更多可以打通共识的新理念,使教育教学发展真正实现突破。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戏剧影视美术系主任  徐丹


      徐丹主任以四川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学科发展为例,提出从技术融合、集群融合、交叉融合三个方面综合专业特色,发挥资源互补优势,拓宽学生视野及思维。他也列举出新理念、新空间、新血液、新路径、新格局的“五新”举措,成演艺、影视、美术三大模块系统,构成综合视觉空间。同时,学院一直致力于垂范成教、浸润育养, 紧密对接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与时代同行,以重大主题创建国家形象,并面向数字新科技、新传媒之新业态,纵深文旅文创大产业,开展主旋律戏剧影视的场景设计,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服务国家的重大主题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王跖

 

      王跖院长表示,传统的电影概念在以往基础说有所改变和突破。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的方向有五个,在原来传统电影美术基础上分开传统电影美术、特技特效、人物造型,拓展出跨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拓展空间等新的方向,并结合新的数字化时代要求,把电影领域进行一些拓展,特别是今天讨论数字演艺更大的可能性里做尝试。把电影传统媒介进行突破,对新的领域进行探索,建构新的专业方向,强调产学研创融合,服务国家重大课题。在北京、在行业领域里的领军作用逐渐延展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领域中去。并希望兄弟院校能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行参观指导和交流。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主任  曲丰国


      曲丰国教授提出数字引导出了人类的新高度,每一次技术的更新都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不可回避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培养方式一定是向未来突破和攀升。人类已进入到数字文明时代,虽争论不断,但数字确实引导出了全新的人类新高度,也将更多的技术综合融通,比如核技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等,当前最热门的是数字AI技术,前天ChatGPT4O似乎开始全免费开放。每一次新技术出现与进步,都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刺激和影响。这个时候的文明一定是不一样,一定是当代艺术和未来不能确定的某一种艺术,是还不敢定义中艺术。所以,既然知道这个技术是不能够回避的前提下,学校培养的人一定应该是向未来、向着突破与攀升。他以舞美系教研室为例,通过技术融合,将传统艺术数字化,也分享正与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筹建合作框架。


内蒙古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方向)学科带头人  高桂峪


      高桂峪教授提出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上线,引起对中国当代舞台美术及教育变革的思考。在数智时代,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突破正改变着现在的剧场,他通过引用阿诺德·阿伦森的理论,分享多媒体在蒙太奇叙事上的优势,创造视觉奇观,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数智时代,技术变得更加的复杂和巧妙,速度让人眼花缭乱,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突进,正在改变现代的剧场,主要技术就是投影和视频,多媒体影像以独特的视觉介质深度融合到当代舞台美术以及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像视频虽然也不是新鲜事,高性能的数字投影设备以及对投影机、灯光和舞台机械的计算机控制的发展,已经成为舞台设计中无处不在的方面,补充甚至取代了传统布景。专业教育要与行业科技同行,学科的结构与融合也要作相应调整,学科与学科之间壁垒也需有所突破,而新兴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副主任  郦娜


      郦娜教授以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发展为例,聚焦学生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新质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她提出着力将新技术转化、新材料探索作为专业建设的新增长点,形成“学科融通·课程贯通·实践联通”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联合创作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虚拟试装、数字打版、AI绘图、3D打印等数字技术手段,能够适应数字化生产方式,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当代文艺发展所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她表示,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的方式、演播技术的手段、虚拟植入的技术等方面变的空前多样。戏剧影视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不断扩大,如何让学生能够适应数智时代新业态下的创作,提升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新质实践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应该关注的焦点和课题。专业建设需秉承国际视野、强调艺科融合、文化融合,突破学科、专业局限,实现多学科交叉融通。深化“课程贯通”、活化“实践联通”。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跨校区和师生双向选择的个性化育人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美术系主任  周艺文


      周艺文主任分享传媒大学美术系开设场景设计和人物造型设计两个方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使用AI作为构思辅助。他提出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学生发展和未来就业的发展方案,目前也正重点引进虚拟制片,通过产学研融合各类专业。发扬过去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并支持新技术,倡导学生用AI。在学校今年的毕业创作构思阶段,可以AI作为辅助,但是在毕业的作品呈现时是不允许用这个技术。所以,AI技术对我们专业的影响,目前还是构思阶段的问题。未来也需要为此做准备或者渗透到专业课程中,根据每一个课程的需要,去设置这方面的内容,比如说舞台美术设计、电影美术,尤其是电影特效,最近用了一个虚拟制作,学院也与上海循环科技合作,做了一个虚拟棚,重点做虚拟演播室和AI,现已稍有成果。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台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科带头人  金超哲


      金超哲教授分享不同与本科学院,高职院校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所以,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偏重的是灯光、印象实操、操控、维护、调试、安装等内容。根据广州的地缘优势,广州的灯光音响企业占据了全国的一半以上,60—70%左右都聚集在广州地区,这也是我们在人才培养与产出上着重考虑的因素。通过与企业对接形式,采用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模块化实践课程,抓住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难题。高职的专业建设既要有学科性高屋建瓴、理论上的东西,又要可以“接地气“,从招生到就业,抓住产业链环节,学研产环环紧扣。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理论教研室主任  石昊

      石昊主任提出,面对数字时代的猛烈冲击,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学生比老师更先接触现在领先的科学技术,并运用于课堂中,这也是传统教学向现代技术的转化。在AI技术方面,要与企业和其他院校高端实验室合作,通过共同研发,为艺术提供科技支持和保障。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运用AI手段进行展示,先用AIGC生成对剧本的理解,再进行转化,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从传统步入现代科技技术转化的有效平台。现在教学平台开始越来越广阔,必须迎接这些技术对我们的影响。从原来单一面对面、小课授课方式,现在转化为多场景、而且跨学科。科技的发展在引领技术学科方面必须是跨学科,而且必须要利用很多高校的优势,对科技的引领课程,其实是普遍化的,不能仅在自己院校看待教学发展,而是更广阔的平台。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主任  沈倩


      沈倩教授分享了培养面对数智时代舞台美术人才,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在修订新版培养方案时从专业设置、招生改革、专业教学等角度做出的改变与思考。做到“整体进、专业出;强基础、可持续;推新课、向未来。”因此,结合招生改革,起初不分专业方向,统一学习,后进行专业分流专业能力实验。坚持优秀的教学传统,保持循序渐进的专业骨干课、教学体系不变的基础上,把数字化手段全面运用于专业主干课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实践中,丰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鼓励学生在关注基本功的同时,不局限于自己专业,要具备跨界融合能力,从真题进入,培养整体思维和眼光,在传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永远首创首发,做永远的领跑者。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教研室主任  蒋志凌

 

蒋志凌主任首先对本次大会的主题“突破与攀升”进行深入剖析。他认为,突破意味创新与变革,而攀升则代表着迈向新的高度。在数字时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复合的,在这样的需求刺激下,教育的方法和定位都会发生改变。同时,在当代社会中,艺术与技术的界限已逐渐模糊,二者开始相互融合。传统的创作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不再是先构思再寻找表现手法的线性过程。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应积极拥抱新科技,而非对其产生抵制或恐惧心理,担心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或冲击。至于AI技术的兴起是否会取代设计师的地位,他认为,应保持冷静与理性,因为只要戏剧艺术还是人的行为,那么设计师的独特作用便无法被替代,更先进的技术只会让艺术家们的视野变得更为宽广。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  陈如华

 

陈如华副教授提到,在数字智能演绎的时代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戏剧领域,生成式AI所释放的生产力,已经成为了戏剧创作过程的得力助手,这种技术革新不仅改变了戏剧影视美术的创作流程,也促使戏剧的高等教育对此采取一系列的变革。接着她介绍到,生成式AI并非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能够与创作者进行深度交流和互动的合作伙伴。它在深入理解并学习人类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调整其创作策略,精准契合创作者的需求和目标。打通戏剧艺术和AI技术之间的通道,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教育体验,才能适应并引领戏剧艺术在新技术环境下的发展,提升戏剧领域人才的竞争力,使其不仅在现有的戏剧艺术当中有一席之地,更能在未来AI与戏剧艺术深度融合的新局面下立足并创新。最后,她表示,期待在戏剧综合性跨学科人才的作用下,能见证一个以技术驱动艺术创新为指导的新戏剧时代的到来。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舞台美术艺术与设计专业舞美教研室主任  张巍巍

 

张巍巍主任介绍了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舞美专业的发展历程,舞美专业作为学校的省级示范专业,自学院58年建校伊始便已设立。多年来,学校舞美专业始终致力于培养舞台美术设计与制作领域的优秀人才,为省内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文化艺术事业贡献了众多杰出人才。随后,她进一步指出,近年来,学校逐渐将教学重点从单纯的设计方向转变为更加注重舞台美术制作、灯光音响、舞台装置等技能人才的培养。学校应坚持开放协作共享,并且积极向更多建立舞台美术专业的院校学习,共同致力于专业定位的精准明确与课程规划的科学合理,从而引领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舞台美术领域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共同推动舞台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林燕

 

 

      林燕主任介绍了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的基本构成,下设场景设计方向和人物形象设计方向两大专业方向。在教学模式上,学院实行独具特色的3+1教育模式。在一年级阶段,场景设计方向和人物形象设计方向的学生不分专业,接称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自大二起,学生将根据兴趣和专长进行专业分流,以更加精准地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学院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为此,学院改革课程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她针对学院舞台美术教学提出若干关键问题。包括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融合、师资与教学资源优化以及教学环节强化等。最后,她还就如何进一步强化学校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周朝晖

 

周朝晖院长首先对学校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舞台美术设计专业作为最早创建的一个专业,其下设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照明技术与艺术、数字媒体专业四个专业。她以《汉宫春晓图》沉浸式艺术展演为例,展示了学校近期的实践成果。并指出,该作品的创作初衷在于思考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否能够打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展览活动。基于这一思考,决定从古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通过这个作品,期望将舞台美术、灯光、数字媒体,包括舞蹈表演艺术等进行融合,将此次展览打造成为一场生动且富有内涵的活化展示,使观众在观赏展演的过程中,能够深刻领悟画作所蕴含的深意。她强调数字时代下的舞台美术与数字智能融合及舞台科技创新是重要课题,希望与兄弟院校加强交流,为舞台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主题单元二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主任  曲丰国

 

      主题单元二由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主任曲丰国教授主持。曲丰国教授表示每一个学校都从宏观与微观对数智时代的到来有一些认真切实的研究和看法。在每个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创作执行中都各有特色与风格。上半场的讨论非常精彩,也期待着下半场精彩的发言。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  辛斌杰

 

辛斌杰院长首先分析了政策趋势与产业需求对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他指出,国家层面已提出相关指导意见,强调对复合型数字化设计人才的需求,同时文化产业也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接着他介绍了学校的教学设施和专业设置,包括表演、服装设计等专业,并思考建立全链路数字化专业群。学校还与上海电影学院合作,培养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对接上海市作为设计之都的定位。最后,他探讨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思路,强调硬件和软件并重的全面发展策略。在虚拟仿真技术方面,学校正通过构建硬件设施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副院长  贺诚

 

贺诚教授首先介绍了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构成,学院开设四个专业,分别是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摄影制作专业。接着他提出在新的语境下对新的人才培养的变换的一些思考。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并精准把握其所带来的崭新机遇,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他强调,希望学校戏剧影视学科能够融入一些独特的元素,尽管作为美术学院可能不具备像表演这样的专业,但依然可以依托美术学院独特优势,与其他相关专业,如实验艺术、绘画、雕塑等联合。他认为面对新技术和新时代的挑战,技术固然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媒介,但在日常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审美观念的提升以及方法的拓展。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王荔

 

王荔教授首先明确指出,在当前学科领域中,存在两个尤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定位问题。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艺术的表现形态为主导,以此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无论学校如何定位,都应追求高质量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二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面对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普遍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同时也怀揣着迫切的、必须迎头赶上的信心和决心。在推进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应明确其定位,即以深入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点为核心,而非试图取代其他学科或数字化手段。因此,更应注重协同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坚守并深化我们最本质的教学内容。以舞台艺术为例,其核心元素与表现方式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  谭铁志

 

      谭铁志主任首先介绍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包含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化妆设计等专业。舞台美术系,在致力于特色高质量建设的进程中,着重强调学科本体建设的深入挖掘与整合。同时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知识体系有机融入,有效发挥了原有数字媒体新媒体艺术团队的独特优势。同时他提出学校加强大教研室制的教研活动,原来下设的几个方向:舞台设计、灯光设计、人物造型,原来都是单独行动,但现在以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点,大教研室活动相关的专业整合到一起搞教研活动,包括成立了虚拟教研室的试点,结合社会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进行教研创新性教学活动。


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  李瑞娜

 

李瑞娜院长首先介绍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有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家任教,为学院发展奠定基础。在数字化背景下,学院调整培养方案,注重数字演艺创新人才培养,并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同时也将舞台呈现和表演结合,将数字化和原创精神相融合,拓宽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空间。舞台美术专业师生在学院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实践提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最后她表示希望向在座嘉宾学习,并邀请他们到吉林艺术学院指导工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李昌国

 

      李昌国院长介绍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台美术专业多模块的特殊之处在于实现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学校的综合展演季提供给学生实践平台,同时把校外资源引入课程之中,实现从课程学习到落地。李院长在数字人才培养提出了四个方面:核心素质培养、能力培养路径、培养策略、实践平台搭建。核心素质包含了艺术素养、技术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包含了教育体系构建、构建课程体系、跨学科建设、实践经验积累。培养策略包含校企合作、国际化视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包含明确平台定位与目标、搭建实践实训室、建立产学研就合作机制。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副主任  师政


      师政副主任提出了以艺术为核心,更加重视技术,培养有落地能力的学科构建,同时为了应对未来的状况,专业设置应该没有边界。面对未来的冲击,师政老师介绍他们在教学上开展了对主流软件积极跟进学习、为学生开展AI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他表示AI是一种脑质的外沿,人脑还是有不可取代之处,我们不能忽视技术的进步。最后回到艺术设计的核心,有艺术、有技术,技术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技术赋予艺术之后要为实践拓展做准备。因此学校更注重与商业或者具体的项目的结合,把学生培养成可落地、能务实的专业人才,适应行业未来方向的发展。同时,希望与各大院校一起孕育新的生机,融合新的时代,创造数字化未来。


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  秦建伟

 

      秦建伟主任谈到山东艺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一直在跟随时代变化不停调整,目前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学培养方案的设定要强调共性关系,同时将AI新技术应用在前期思路的提取之中,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构建AI技术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技术本身,可能在课程体系之下,更加关注传统的课程,包括视觉美学、哲学、人学基础课程的呈现,这些课程中才是通过一个非常扎实的技术的课程,通过技术体现课程的展示,所以AI技术是不断进化的过程,不断往前作。数字技术还是有一个迫切性,随着发展逐步的完善,很多艺术的想象力、独特的思考、创新能力、创造力有赖于技术之外的课程支持。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 彭玮

 

      彭玮主任首先介绍了云艺的戏剧学院发展,然后对于数字化与舞台教学结合提出两点,第一舞美教学中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的可能性。其中涉及到人工智能模型算法链接三维软件使设计效果图效率极大增速、三维模型导入3D打印提高舞台模型精细度、人工智能“多模态”下运用对教学方式和效果扩展的可能性、建立智慧教室和数字虚拟实验室。第二点,实践教学中数字智能化应用的实效和反思,包括数媒设备在舞台实践教学的运用、数字影像化在舞台空间中的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尝试与相关专业院校联动创新。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叶广楠

 

      叶广楠教授表示自己并非艺术家,专业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很荣幸今天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跨界与各大艺术类院校进行交流、协同创新。叶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沿革、构成及成就。同时,他介绍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胡佐教授交流中,认真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艺术如何结合。并与胡佐教授提出了”AI4ART”,希望能做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工具。为此他深入跟进胡佐教授的团队,研究思考如何利用AI技术优化舞台美术的设计,把AI最新的算法赋能舞台美术设计,提升设计和生产效率,同时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如今,整个AI的算法和模型并不是代替艺术家的工作,而是更加赋能提高艺术设计的效率,这完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方向。目前已经设计出2D基于AIGC舞美场景的自研场景工作流。同时,叶教授进一步构想了上戏——复旦舞美大模型,最终实现虚拟现实的预览。


天津美术学院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  蒋旎


      蒋旎主任以“未来剧场,数字人文的创新体验与传播”进行分享,第一,以科技美学营造剧场体验,构建与现实世界的映射,实现交互虚拟现实。由此以拓展剧场与数字展演为切入点。第二,数字展演部分,希望以数字艺术创作者更多介入数字创作表达。蒋老师以敦煌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沉浸式演剧、五四晚会的场景设计进行分享。最后蒋老师对如何在数字内容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享,以曹禺剧场的合作提出开发更多软性市场化表达赋能与结合本质的信息化和技术介入。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科带头人  秦念锋

 

      秦念锋教授介绍了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科背景与建设,人才来源的变化。教学方面在地域上的优势,即拥有大量企业资源与教学进行互动,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模式。同时,还进行了多元互动方式,聘请不同领域优秀的人才进校园分享,为学生打开视野。在有限的校园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参与了许多项目,深入各大行业机构或者公司去锻炼与学习,接触最前沿的数智技术,在实践中丰富与补充自己的思维方式。


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  徐宁


      徐宁主任首先介绍了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的沿革与机制。并从三个方面分享了数字化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首先,教学与思政课的结合。用数字教学培养并融入思政,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也是学校一直以来努力探寻方向。第二,跨学科多领域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学校的音乐科技系进行联动,一起完成了省级课题VR虚拟现实教育平台的项目,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了VR场景,在VR虚拟现实中可以将乐器的零部件和舞台灯光的灯具的零部件无限次进行分解,第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育人模式的建立。最后,徐老师还分享了与企业合作的“沈阳老北市”项目,为市民带来虚拟现实的体验。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王跖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王跖做学术总结,首先感谢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及上海戏剧学院组织搭建这一平台,让大家有机会进行深入的交流。在下午的三个小时里,大家围绕“中国数字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题,结合各自学科和院系特点,分享了培养人才的路径方法和成果,并对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各自的思考。这次讨论信息量很大,是一次从内到外、从下至上的多维度头脑风暴。王跖院长在人才培养方面总结了两点共识:一是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数字时代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强调跨学科和跨界的交叉协作,包括课程的交叉和各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二是实践性。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实践,尤其是专业特色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没有实践能力,学生在就业时会面临困难。因此,教学模式和思维创新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培养。

 

      同时,王跖院长也有一些个人的思考。首先,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各种方法,如产学研结合和课程交叉等。结合电影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艺术生在理性思维和科技知识方面的短板。我们需要在人才选拔时引入更多跨领域、具有多元审美素养的人才。北京电影学院正在推进本硕博连读,以避免人才流失。我们还在考虑创新人才的多元定义。除了前沿高科技人才,传统方式培养的人才也具有优势,但他们需要不断提升知识结构。我们应该为这些人才提供更多学习和提升的平台。此外,对于跨领域人才的培养,也需予以关注。以及,师资问题也需重视。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资断档现象严重。我们需要通过模块化课程、网络课程和慕课等方式,共享资源,加强师资合作。这将为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可行性和落地性。再次感谢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上海戏剧学院提供这个平台,希望未来能团结一致,共创未来,加强多方位合作。

 

 

      研讨会最后,与会领导为中国数字演艺教育联盟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常务理事、理事颁发聘书。

 

 

 

中国数字演艺教育联盟

组织机构及成员

(人员名单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联盟主席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联盟合作单位: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席:黄昌勇

副主席:

  佐、任冬生、谭铁志、张洪琛

 

联盟专家委员会:(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林、戴延年、高广健、韩宏志、韩  生、季  乔、梁溪清、刘科栋、刘文豪、刘杏林、马  路、沙晓岚、孙天卫、伊天夫、张定豪、张庆山、张  旭、周正平

 

秘书长:

孙海峰、沈 

 

副秘书长:陈如华

办公室主任:谢盼

 

常务理事:

代晓蓉、贺  诚、李昌国、李麟学、郦  娜、李瑞娜、李艺梅、曲丰国、铁  钟、王  跖、辛斌杰、张国强、周朝晖

 

理事:

范丛博、高桂峪、胡继宁、姜明会、蒋  旎、金超哲、蒋志凌、  燕、彭  玮、秦建伟、秦念锋、沈  忱、石  昊、师  政、孙宗健、徐  丹、徐  宁、叶  风、叶广楠、周艺文

 

 

 

 

 

(文字:钟蕊思、李剑锋、陈梓灵,照片:陈雅琪、秦彩斌,责编:宋金珠、张译月,审核:胡佐)

 


搜索
您想要找的